「一副義齒的誕生(三):家人」
- Phil Mak
- 3月1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不論所有選擇是否全然都是命定的,選擇本身是存在的。我們每天都站在不同的十字路口前,每個選擇都會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結果。
在那個年代,對牙科問題延遲求醫情況,的確與他們現時缺牙的狀況存有很大關系。
但是為何他們會選擇延醫?作為牙科醫生,我必須承認我認為牙齒健康是重要的。但如必須作出比較,我認為生命中總有比它更重要的存在。在很多情況下,這會是家人及身邊重要的人。
年輕的時候總是任性的,做事都是毫無顧忌的。成家立室後,所有事都是截然不同的。作出任何重要決定的時候,身邊人必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。人步入中年,必然面對的是家庭的問題:年邁父母的醫療支出,年幼兒女的栽培成本,家庭的日常開支等。於是,自己的需要往往是放到最後的。這也許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,畢竟,任何的愛都有犧牲元素。
在那個年代,人步入中年,亦意味著牙齒不斷出現問題,在那時代的家庭,支撐著家庭的那群人,在牙患出現時選擇延醫,雖然對自己的口腔健康是有害的,但這個選擇,往往可能是平衡各方面考慮後,對家庭而言是最好。這是他們作出的偉大犧牲。這是第一階段的延醫。
一兩個十年又再過去了。這些時候,兒女已長大成人,而父母終於可以稍為卸下家庭的重擔。此時此兒女亦正值人生的黃金拼搏期,亦難以對父母表達最到位的關心。這一輩的父母,都習慣了為子女默默的付出,二十年下來,早已習慣不會對子女透露自己辛酸的經歷。
但時間卻從不讓我們喘息。到父母老年時,後期的牙患及其影響開始找上門來。他們一如既往地撐下去,儘管這對現代牙醫學來說是種錯誤的觀念,但以他們的人生經驗來說,那則不一定是錯的。在每個家庭,成員之間可能都會在一些時候互相有著疏離的感覺。它是日積月累下來的。父母習慣了未必事事相告,兒女習慣了過著忙碌的生活。但往往兒女都是擔心父母的身體情況的,只不過到兒女知悉父母身體健問題時,時間可能又已經走了好幾里路了。這是第二階段的延醫。
很多時候,延醫個兩三年,在牙科上還算普遍現象。但為何是延個二三十年?「習慣了」純粹字面上是解釋不通的。老人口中的「習慣了」,只是他們一如既往地對其一生經歷最輕描淡寫的回應。而背後的原因,我相信大多是為了家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