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一副義齒的誕生(一):時代」

  • 作家相片: Phil Mak
    Phil Mak
  • 2月19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一副義齒的誕生,斷不是從今天醫生為病人印模那一刻開始。

每一位病人與義齒的故事,都需要從上一個年代說起:


根據香港二零二一年口腔健康調查,在二零二一年,大約一半「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非居於院舍長者」在口腔之中置有各類假牙。當中,有有超過一半都是使用部分或全口活動牙托。


他們出生於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六年。

在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六年之間,他們剛好步入而立之年。

那時的香港,經正規訓練的牙科醫生人數非常不足,港人普遍亦對牙科健康沒有足夠的認知。


自八十年代起,牙科的重要性漸漸成為政府及市民的議題。

港英政府於一九八零年開展「學童牙科保健服務」。

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於一九八二年成立,而第一屆本地培訓的牙科醫生則畢業於一九八五年。

市民日後的牙齒的健康,在八十年代開始,將會慢慢被保障。


但是,對現時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而言,那則彷彿是時代為他們開的玩笑。


「果陣時我地邊有咁幸福有牙科保健呀?」

他們的下一代能接受牙科保健,而他們則與此惠及全民的牙科政策擦身而過。


「身體係幾好,係啲牙咁多年都唔係幾好。以前都唔知牙要定期睇。」

「抆下一隻,抆下又一隻。到食唔到嘢果陣就戴假牙啦!」

對他們來說,歲月帶走的除了是時間、青春,還有牙齒。

再幾年下來,他們的口腔裡,已是一隻隻的義齒。


我們均不能逃過時代所帶來的命運。

這批老人的牙科問題,往往伴隨著濃烈的年代色彩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「一副義齒的誕生(五):牙科技師」

有一話尚未說穿。活動牙托治療之中還有一位主角,他曾在上文曾稍被提及,就是牙科技師。 一部電影,場景總有好幾個。在活動牙托治療這部電影之中,牙科醫生與病人是診所場景內的主角。而在牙科技工所場景之中,牙科技師則是當之無愧的主角。...

 
 
「一副義齒的誕生(四):牙科醫生」

通常在兒女發現家中長者有咀嚼方面的問題時,距離我們與他們在診所內相遇就不遠了。 牙科醫生的確是在牙科診所內的主角,但是在時代及一個個家庭下,我認為我們只是不起眼的臨時演員。 「精神啲!臨時演員都係演員!」對的,上述話雖如此,在活動牙托治療當中,我們的確是主角之一。為何是「之...

 
 
「一副義齒的誕生(三):家人」

不論所有選擇是否全然都是命定的,選擇本身是存在的。我們每天都站在不同的十字路口前,每個選擇都會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結果。 在那個年代,對牙科問題延遲求醫情況,的確與他們現時缺牙的狀況存有很大關系。 但是為何他們會選擇延醫?作為牙科醫生,我必須承認我認為牙齒健康是重要的。但如必須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